六
“唐诗之路”的现状与重新开发利用的近况简述:
今与唐时比较,景观变化主要是镜湖的缩小和景区交通水路变旱路;
镜湖:自北宋熙宁以后,豪绅在湖中建筑堤堰,盗湖为田,湖面大蹙。今湖塘、容山湖、贝石湖、白塔洋皆其遗迹。湖上堤桥随波,扁舟时见,远山四围,水清如镜,为江南水乡的典型,仍可领略“荷花镜里香”的意境。
剡溪中、下游,今建有沿溪公路。剡溪上游,即沃洲至石桥村一段,古时可通扁舟或“竹筏”、“木筏”,后水源不足,河道失修,功能消失。本世纪七十年代,在沃洲盆地修建了大型水库,盆地成湖,恢复了8公里长的水路。这里小岛三、二点,再现晋唐沃洲风味;云中若个峰,更胜昔时天姥情韵。由此向南,须沿溪步行。两岸岩石危危,一道谷风鸣鸣,使人想起李白:“萧飒鸣洞壑,终年风雨秋。响入百泉去,听似三峡流”的诗来。这里是唐末裘甫起义军与唐朝王式官兵苦战之处。行约6公里,到了茅洋村。从茅洋沿溪向南至“上海”村,有一条建成于80年代的公路。翠屏挟峙,中有红豆、楠木等珍贵名树;更兼鸟声、兽声、瀑声,野味醉人。古人“一路听泉到上方”诗句是对其描述。从“上海”村至石桥村,又需步行2公里许。石桥因石梁飞瀑而名。唐孟浩然“问我今何适,天台访石桥”,即此。在它的附近,更有鲜为人知而景观价值极高的“龙游涧”、“铜壶滴漏”两瀑布,尚未开发。由此登山,便是著名的华顶峰。它们都位于水路干线剡溪的源头。
另有旱路干线,它从华顶峰向南下山,到国清寺。以后可由支线水路始丰溪去台州治所临海,如李白所说魏万“挂席历海峤,回瞻赤城霞”即是。向北走干线去赤城山、桐柏宫,翻越关岭不数里,便回到了上面说的天姥山与沃洲。以上便是干线的情况,其余支线,不一一胪列。
综上所述,“唐诗之路”内涵十分丰富,景观维护完好,开发和利用价值极高。为此我们已组织起性质为民间社团的“‘唐诗之路’研究开发社”,旨在通过多种渠道,团结和组织国内外仁人志士,为促进“唐诗之路”的重建,弘扬民族文化,挖掘旅游资源,增进国内交流作贡献。我们相信,我们的愿望一定会得到学术界的支持。
注释:
[1]见《唐代文学研究》第一辑拙作《李白“东涉溟海”行迹考》。
[2]1991年5月,由南京师范大学和中华书局联合举办的“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”以会议名义写信给唐诗之路首经之地绍兴市人民政府,对本文予以充分肯定,并称在会上“引起了强烈反响。”
[3][9]《浙江地理简志》之三(浙江人民出版社)第183、327-3327页。
[4]《文学遗产》刘振娅《宋之问两谪岭南新考》。
[5]《天台山方外志》、《天台山志》:“楢溪在县东25里。”
[6]诗人人数,详见拙著《唐诗之路唐代诗人行迹考》,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,2003年。
[7]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辑、中华地图出版社出版的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计算,其中包括吐蕃2.2百万平方公里面积。
[8]参见三上次男(日):《陶瓷之路》。
[10]《四明丛书?鄞志稿》。
[11]《灵怪集》云:江陵寺壁有“天台二女图”,
[12]《带经堂诗话》、《池北偶谈》、《粤述》、《阳春县志》。
[13]“洞天”、“福地”说法不一,本文根据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《道教大辞典》载《云笈七谶》之说。
[14]任继愈主编、余敦康撰写《中国佛教史》第二卷第19页。
[15]本文引用书目,除已说明的外,还有《全唐诗》、《全唐文》、《唐语林》、《唐诗品汇》、《全唐诗纪事》、《全唐文纪事》、《旧唐书》、《新唐书》、《资治通鉴》、《唐才子传》、傅璇琮《唐才子传校注》、郁贤皓《唐刺史考》、《晋诗》、《全晋文》、韩国磐《魏晋南北朝史纲》、范文澜《中国通史简编》、寺尾刚(日)《李白在越州的意义》。
附:唐诗之路释义:
“浙东唐诗之路”有两层含义:第一层是表层含义,指的是一条道路:它始自钱塘江,经浙东运河过绍兴、上虞,再溯剡溪,经嵊州、新昌、天台、临海,这是干线。还有进入干线的支线,如浦阳江、东阳江、好溪、奉化江、甬江等;经奉化、宁波、余姚,再过上虞到钱塘江的支线。
唐代时只占全国国土百分之零点一三的浙东,竟有百分之二十的唐代诗人倘佯在这条线上,留下了1500多首唐诗。
第二层是深层含义。唐诗之路的“路”,它就像我们常说的“思想路线”、“政治路线”、 “组织路线”那样的“路”,是人通过脑子对客观事物进行归纳、概括和反映的过程。“思想路线”“政治路线”等与“唐诗之路”,同属思路范畴。不同的是,“思想路线”“政治路线”等是抽象思维的“思路”, “唐诗之路”则是形象思维的思路,是诗人凭借浙东山水和人文底蕴,通过想象、联想和幻想,形成审美意象,进行概括和集中,结合诗人的思想情感而喷发为诗的过程。这个过程,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。
形象思维遵循包括抽象思维在内的认识的一般规律,但形象思维又有其特殊规律:必须通过特殊的个体去显现它的一般意蕴,因此形象思维不能脱离具体的形象,不能抛弃事物的现象形态。
附:唐诗之路以下七大文化底蕴:
一、以中国山水诗奠基人谢灵运为代表的、山水诗发祥地。
二、以东晋高僧支遁、竺道潜等般若学“六家七宗”为代表的、改造外来佛教成中国化佛教时期、佛学修行者的中心地。
三、佛教在中国盛行时期的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诞生地。
四、以王母(天姥)为中心的道教巩固充实时期的中心地。
五、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圣地。
六、以元嘉年间天姥山山水画为标志的中国山水画的源头。
七、以谢安为中心的士文化的中心地。
1990年11月初稿
1991年2月定稿
来源: 新昌新闻网2011年06月08日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