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山水文史哲博客

噍类大地主人身。实事求是即修行。享尽天年成道德。自然规律是圣经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品文悟道】张京华:不忘初心第一人 庄子如何实现自由  

2014-09-17 07:47:49|  分类: 人生哲学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[导读]庄子指出,人类达到“自得”或“自由”有两种途径:一是追求本根、绝对,也就是回复到人类最初的起源上,“始于玄冥,反于大通”。

 【品文悟道】张京华:不忘初心第一人 庄子如何实现自由 - 主族天奴 - 诗文书画影视乐博客

 鲲鹏 资料图

 不知从何时起,“初心”一词成了这个浮躁忙碌的世界中的流行词。人们疲惫了,迷惘了,不自由了,不知道该往哪里走的时候,想到了“初心”,想想自己为什么出发,最开始的目标是什么,真正追求的是什么,不安分的心便会得到片刻的安宁。然而“初心”到底是什么?

庄子可谓追逐“自由”第一人,他的名篇《逍遥游》真正诠释了什么叫“初心”。为什么庄子能够达到“始于玄冥,反于大通”逍遥而游的境界,因为他才真正懂得,“初心”不是“有”,而是“无”。

 

《逍遥游》的核心 一个“无”字

 

《逍遥游》这一篇,事理线索比较简单,叙述也有率意重复处。开篇就讲鲲鹏的寓言,中间穿插《齐谐》的记载,又对应讲蜩与鷽鸠的寓言,穿插汤问棘的故事。接下讲列子、许由、连叔与接舆、惠子与庄子的故事或议论。全篇行文宏放恣纵,主要思想则归结为一句话:“至人无己,神人无功,圣人无名。”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“无”,此篇所论无疑都是围绕这一核心概念而发挥,张松辉先生在《庄子考辨》中写道:“庄子写大鹏、小鸟并非在讨论自由不自由的问题”,而是在讨论“无为无不为的思想主旨”,是非常正确的。

 

“逍遥”一词为庄子所创

 

“逍遥游”三字,为庄子所创。“逍遥”是一叠韵复合词,又写作“消摇”。“游”字又写作“遊”。今本《庄子》通作“逍遥遊”,三字均从“辵”旁,使这一篇题更加整齐传神。牟宗三先生概括说,老子之道为实有形态,而庄子则纯为境界形态,“如洒脱、自在、无待、逍遥这些形容词,这种形而上学因为从主观讲,不从存在上讲,所以我给它个名词叫‘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’”(《中国哲学十九讲》)。此语道出了庄子的特点。

庄子笔下的“逍遥”

“彷徨乎无为其侧,逍遥乎寝卧其下。”(《逍遥游》)

“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,逍遥乎无为之业。”(《大宗师》)

“假道于仁,托宿于义,以游逍遥之墟……逍遥,无为也。”(《天运》)

“忘其肝胆,遗其耳目,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,逍遥乎无事之业。”(《达生》)

“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逍遥于天地之间,而心意自得。”(《让王》)

其他说到“游”的地方更多。

 

“逍遥”是无为、自得的意思,古语“自得”大致类似现代汉语所说的“自由”。蒋锡昌先生说:“总括可知‘逍遥’二字,乃无为、闲适、往来自由之貌,所以形容‘游’字者。”(《庄子哲学》)

 【品文悟道】张京华:不忘初心第一人 庄子如何实现自由 - 主族天奴 - 诗文书画影视乐博客

 挟泰山而超北海 资料图

 

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自由

 

庄子指出,人类达到“自得”或“自由”有两种途径:一是追求本根、绝对,也就是回复到人类最初的起源上,“始于玄冥,反于大通”。

二是安于现状,接受现实,既不超前,也不滞后,不介入人为,不显露个性,“安时处顺”、“与世同波”。由上述引文来看,庄子是更注重追求本根、无为的含义。锺泰云:“《外篇》‘消摇,无为也’,此谓无为则得消摇,非以消摇即是无为也。”

获得自由的途径 还在于正确看待大与小

在《逍遥游》篇中,庄子举出鲲鹏与蜩、鷽鸠和斥鷃,冥灵、大椿和朝菌、蟪蛄的对比,提出“小知不及大知,小年不及大年”,称之为“小大之辨”,这可以说是庄子书中最初步的一个概念。

庄子提出“小大之辩”的问题加以讨论。小的事物在量上不如大的事物,比如斥鷃“腾跃而上,不过数仞而下,翱翔蓬蒿之间”,就不如鲲鹏的“背若泰山,翼若垂天之云”、“水击三千里,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”、“绝云气,负青天”;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,就不如冥灵的“以五百岁为春,五百岁为秋”,以及大椿的“以八千岁为春,八千岁为秋”。

然而,数量上占有的越多,知道的就越多,感受的也越多,是否就更加自由?用今人的话说,是否应当追求更多、更大、更强?

老子说:“自知者明,自胜者强。”中国的传统并不是单纯追求更多、更大、更强,而是贵于自省。自己确实努力了,那么成败反而可以放在第二位。数量上的占有是外在的,更重要的是从内在之中建立依据。

无为,或者说不介入人为,又何来更多、更大、更强呢?

大多数人都在“比较”中获得生存的意义。“小大之辩”是最显而易见的一个现象,是最初提出的人生问题,但它刚一提出,就被否定了。思想通过自我否定而得到超越。

 

支道林《逍遥论》最与庄子心合

 

‘夫逍遥者,明至人之心也。庄生建言大道,而寄指鹏鷃。鹏以营生之路旷,故失适于体外;鷃以在近而笑远,有矜伐于心内。至人乘天正而高兴,游无穷于放浪。物物而不物于物,则遥然不我得;玄感不为,不疾而速,则逍然靡不适。此所以为逍遥也。若夫有欲当其所足,足于所足,快然有似天真,犹饥者一饱,渴者一盈,岂忘烝尝于糗粮,绝觞爵于醪醴哉!苟非至足,岂所以逍遥乎!’此向、郭之注所未尽。”

支道林是否定鹏、鷃,而只肯定至人的。向、郭强调鹏、鷃各自依循本性,尽其本分;而支道林强调鹏、鷃各有局限,均偏离根本。人真的能随便顺应其本性吗?那么桀纣的残暴是否就可因为顺应本性而无可厚非了呢?庄子的思想从根本上是否认“小大之辩”的,把有化为无,追寻万物的原始,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,而不是通过比较大与小,得与失。

 

(文/湖南科技学院国学研究所教授 张京华 腾讯道学特约稿件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)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89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